記者深入鋼鐵生產車間、重點工程工地、網絡維護公司採訪安全生產工作——
高溫下,他們為安全恪盡職守

劉碩手持鋼钎、頭戴面罩穿梭在軋制線上巡查。 記者 余紅舉攝
天網維護工程師正在修復線路。記者 洪懷峰攝
50℃環境下堅守8小時
7月19日,方大九鋼軋鋼廠高線車間,熱浪滾滾。車間丙班機長劉碩一頭扎進生產一線,一待就是8個小時。
當天一大早,記者也穿上工作服,與人稱“鋼鐵俠”的劉碩來到軋鋼廠高線生產現場。上崗前,劉碩要注意每個細節,除了自己的個人安全意識,還有方大九鋼的安全制度。他對記者說,今年方大九鋼嚴格推行“違者必究,一查到底,絕無下不為例”的管理思路,抓實各層級以檢查維修為重點的安全履職,全面強化安全生產紅線意識。
正式上崗,記者才體會到劉碩的每句提醒都不是多余的。一靠近加熱爐,隻見一條“鋼龍”從爐中奔涌而出,在加熱爐純青烈焰的映照下,鋼坯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劉碩用測溫槍對設備進行點檢,臉龐被鋼坯映得通紅,汗珠從他臉上一個勁地往下掉,深藍的工作服透出汗水流過的痕跡。
“設備是生產的保障。人怕熱,設備也怕熱,必須按規定對設備進行巡檢,這樣才能及時發現異常並處理掉。”劉碩順手抹了一把臉上的汗珠,“鋼鐵工人這一行就是與高溫打交道,我們每天至少要喝3000毫升的水。”
因為是機長,劉碩在生產線上來回檢查,每道工序他都了然於心。“粗軋工序主要是將鋼坯進行初步的料型控制,並擠壓成標准的料型進入下一架機架,為后道工序打好基礎。”隨著劉碩的介紹,記者便見經過粗軋機進行第一道軋制后明顯瘦身的料型,進入到第二道中軋工序。
跟著劉碩走了還沒5分鐘,記者的T恤衫完全汗透了。此時,劉碩來不及休息,手持鋼钎、頭戴面罩穿梭在軋制線上,巡查吐絲情況,確保吐絲機中的螺紋鋼筋能整齊有序地到達下道工序。現場,迎面吹來的滾滾熱浪讓人無法呼吸,劉碩迎著熱浪時而用工具挑揀出廢鋼筋,時而駐足觀望鋼筋的走向。記者看到忙碌的劉碩,汗珠滑入他的眼睛,汗水滲透他的衣裳,他卻絲毫不顧。高溫下,他的工作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泛出厚厚的鹽漬。
記者觀察到,高線車間流水線約600米長,挂在車間的測溫計不斷在800℃至850℃間跳躍。劉碩介紹說,這是火紅鋼材的溫度,生產線平台溫度超過50℃,在這樣的環境下,他一天不知道要走多少來回。與劉碩一樣,方大九鋼軋鋼工人雖然頂著足以“洗桑拿”的溫度,但時刻不忘崗位安全和生產安全,他們全神貫注忙著各項工作。而在生產現場,公司不僅配備了大功率風扇,操作室和休息室還安裝了空調,並且安排人員加強防暑降溫物品和飲品的發放。
●記者感言:
安全無小事,安全生產更是一種責任。而守護安全,這不僅是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也是對企業和社會負責。記者親身體驗方大九鋼鋼鐵軋制現場火熱場面,也從中體會到安全生產的重要性,以及安全保障工作的艱辛。
30米高架上焊接鋼梁
本報記者 陳 璋 文/圖
持續高溫天氣,室外驕陽似火,這對施工人員特別是重點工程的施工人員來說,的確是個考驗,既要保工程質量和進度,又要保証施工安全。7月19日,記者走進位於全南縣龍下鄉的南康至龍南高速公路擴容工程C3標項目部,體驗高溫下的戶外作業。
下午3時,烈日當頭,當地實時溫度已經攀升至34℃。南康至龍南高速公路擴容工程宛如一條長龍橫臥在崇山峻嶺中,工人們正在進行高空架梁作業。
“作為地方政府干部,平時與項目部聯系較多,但跟工人一起作業還是頭一回。”龍下鄉黨委組織委員曾娟頭戴安全帽,身穿紅馬甲,在項目黨工委書記趙作玲的帶領下來到作業現場。
“我們正在進行架梁作業,橋梁離地面最高的有30米。”聽著趙作玲的介紹,曾娟透過橋縫看了一眼腳下,不由得緊張起來。“不過你放心,現場臨邊都扎緊了防護欄,並鋪設防墜網。你即使閉著眼慢慢走,也能確保不會摔下去。”趙作玲笑著說。
經過一番簡單培訓后,曾娟戴好面罩,接過電焊工張最先手中的電焊槍,開始了橋縫鋼筋焊接作業。隨著槍頭迸發出藍色的火花,曾娟額頭上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滴,衣服也濕透了。
張最先向記者介紹,與地面作業不同,夏季高空橋梁作業既要克服恐高心理,還要忍受更高的溫度。“這個槍頭的作業溫度高達1000℃,橋梁上又沒有任何可以遮蔽的地方。有時候鑽到橋縫中間作業,兩邊不通風,加上鋼筋吸了熱,人會更加難受,衣服就像泡了水一樣。趁天氣涼快些,我們安排每天早上5時就開始工作,中午必須休息,到下午3時才重新進場。”
每當橋梁混凝土澆筑完后會有一個凝固期,持續發熱好幾天,橋面最高溫度接近60℃。“我們試過把雞蛋放在混凝土上,一會兒就熟了。”張最先說。
面對高溫和高空作業,為確保施工質量和人員安全,中鐵十四局集團南康至龍南高速公路擴容工程C3標項目部成立了專門的安全管理部,每個作業面都確保有3人進行安全巡查。“每天早上工作前,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大家強調安全意識和防護知識,安全帽、安全繩等防護設備一定不能馬虎對待,同時禁止工人穿易滑鞋、跑跳和交叉作業等行為。”趙作玲表示,工地還設置了“防暑小驛站”,配有綠豆湯、純淨水、藿香正氣水等物品,避免工人中暑。
●記者感言:
腳下離地30米高,頭頂是灼熱刺眼的太陽,還要手持電焊槍工作﹔既要確保自身安全,又要確保工程質量安全,這樣的高空作業,讓記者發出由衷的贊嘆:工人們真的不容易,工人們真的有力量!當有一天,你駕車或乘車經過這裡時,別忘了今天高溫下辛勤工作的建設者。是他們的付出,才有你的安全暢行。
24小時待命守護天網
本報記者 洪懷峰 實習生 陳以潤 孫木子
大街小巷,公路河道,四處可見智慧雲眼和天網監控攝像頭,這些設備為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撐起“智慧保護傘”。夏日炎炎,記者走進中國電信新建分公司天網維護工程隊,跟隨天網維護工程師體驗了一番他們的日常工作。
“我們小區智慧雲眼視頻模糊,請盡快派人幫我們修復。”7月19日9時許,新建區育新路郵電宿舍小區居民反映,安裝在小區的智慧雲眼設備出現故障。接到群眾求助后,中國電信新建分公司立即派出黃永、李輝、吳淇三名天網維護工程師前往修復。
穿上絕緣鞋,戴上安全帽,背上光纖測試儀器,提上光纖熔接機,檢查好車上的升降機、線纜、竹梯等設備,三人坐上搶修工程車,迅速趕往維修現場。
一到現場,黃永與李輝負責架竹梯、扶竹梯和遞檢修材料,吳淇則打開工具箱,拿好螺絲刀等工具爬上高高的竹梯,對智慧雲眼設備進行檢修。在黃永的指導下,記者爬上另一架竹梯,試圖拍下吳淇作業的過程,發現這並不容易。面對不停晃動的竹梯,站在上面的記者心裡發慌。而吳淇卻淡定地站在竹梯上,有條不紊地完成攝像頭清洗、檢測和維修。
“高空作業是常態,在基站、線杆、鐵塔上面,‘飛檐走壁’也是我們的必備技能。”黃永告訴記者,這個活不僅考驗技術,還考驗體力和膽量。
不到10分鐘,智慧雲眼修復好了。記者發現,吳淇爬下竹梯時,汗珠順著他的額頭、臉頰、脖頸往下流,后背已經濕透。還沒來得及休息一下,他們又接到報修電話,位於溪霞鎮105國道旁土地嶺位置的天網斷線了。
“我們馬上到!”挂掉電話,三人又馬不停蹄地趕往現場。30分鐘后,他們來到搶修點,發現攝像頭的位置太高。於是,他們改用升降機作業。記者在體驗時發現,在烈日的照射下,線杆被晒得發燙,線纜也燙手。但黃永、李輝和吳淇三人顧不得這些,迅速分工協作,查線路、接光纖、擦洗攝像頭,修復天網設備。約一個小時后,天網設備恢復正常。
記者看到,此時黃永、李輝和吳淇三人的衣服已經完全濕透。“進入三伏天,我們常年在戶外工作,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這是常態。”黃永告訴記者,為確保電信網絡安全穩定運轉,他們24小時待命,一天至少巡護200公裡。
●記者感言:
入伏以來,記者體驗高溫下的天網維護工程師的工作狀態,目睹他們用嫻熟的技術,巡查、維修線路﹔徒手攀爬滾燙的基站高塔,維護設備﹔徒步在烈日下測試信號強度,深深感到“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這句話的分量。因此,對高溫下的每一位勞動者,我們更要多一份體諒和尊重。(記者 余紅舉 實習生 淦 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