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紅色資源促發展(紅色地標巡禮·廣西篇)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您將在這裡開啟一段難忘的紅色文化之旅。”今年暑期,許多游客來到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的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追尋先輩足跡,聆聽紅色故事,緬懷革命先烈。
發生在桂北地區的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途中十分慘烈的一戰。2019年9月,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設施對外開放。“每逢假期,游客紛紛前來瞻仰和參觀,紅色旅游已成為桂林旅游的新爆點。”桂林市委書記周家斌說。
廣西是中國共產黨開展革命活動和建立地方組織較早的地區之一,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近年來,廣西借助紅色旅游的載體留住紅色文化記憶,實現了紅色文化傳承和旅游經濟增長的“雙豐收”。
做優紅色旅游
廣西既擁有秀美的山川景觀,也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目前全區有各類紅色旅游資源單體370多處,有1家國家5A級紅色旅游景區、16家國家4A級紅色旅游景區,有10處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全州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局長劉雄生說,當前,該縣正著手編制紅色旅游規劃,加強紅色旅游人才隊伍建設。
1929年,鄧小平、張雲逸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發動了百色起義,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2020年,百色起義紀念園獲評國家5A級景區。景區整合了百色起義紀念館、百色起義紀念碑等革命歷史文化資源,形成了百色起義紀念公園,並成為紅色旅游重點景區——“兩江紅旗·百色風雷”景區。
“目前,以紀念園為中心的紅色旅游發展迅猛,已成為百色市的精神高地和重要宣傳名片。”百色市委書記周異決說。
全州、灌陽、興安、龍勝、資源、靈川等桂北6縣打破單打獨斗局面,將紅軍長征突破湘江途經的遺址路線及鄉村旅游點進行整合,把“散珠碎玉”串成鏈,推出“桂林—興安—全州—灌陽”“桂林—龍勝—資源”等紅色旅游精品線路。
崇左市龍州縣充分利用紅八軍軍部舊址、龍州起義紀念館、龍州烈士陵園等紅色資源,推出“追憶紅八軍”紅色文化教育品牌,持續舉辦重走紅軍路等紅色教育主題活動。
講好紅色故事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盡埋英烈骨……”這是廣西原創大型音樂劇《血色湘江》的動人唱段。
“我們通過優秀文藝作品創作,講好廣西的紅色故事,向歷史致敬、向英雄致敬,讓主旋律文藝精品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負責人說。
講好紅色故事,廣西多方發力。201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策劃拍攝了大型黨員教育電視紀錄片《紅色傳奇》,記錄了1925年至1949年間在八桂大地上演的一幕幕紅色故事,講述了一個個革命英烈的紅色傳奇。紀錄片播出后,在社會各界,特別是黨員干部中引發熱烈反響。
2019年,廣西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啟動《紅色傳奇》進高校系列活動,很快在青年學子中“火”了,短短半年時間裡,八桂大地掀起一股紅色浪潮。
近年來,廣西設立了廣西紅色文化旅游研究與傳播基地、廣西師范大學湘江戰役與紅色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出版了一系列紅色文化書籍﹔推出了音樂劇《血色湘江》、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壯劇《百色起義》等文藝作品,整理創作《一山一石一豐碑》《紅軍瑤家一條心》等系列民謠和歌曲。
激活紅色經濟
“又脆又甜,回味起來還有玫瑰香味,這些葡萄真好吃!”夏日,河池市東蘭縣武篆鎮東裡村一塊葡萄地裡,一串串珍珠般的葡萄綴滿枝頭,引來游客爭相採摘。
東裡村,是農民運動領袖韋拔群的故鄉,也是中國首個農民“共耕社”的發源地。以前寂寞的窮鄉僻壤,如今成了五裡八鄉都羨慕的網紅村。今年上半年,東裡村共接待游客20.4萬人次,同比增長245.18%。
依托紅色資源,廣西傳承紅色文化,開發自然風光,走出了一條紅色旅游激活“富民興村”的新路子。
地處百色市田東縣平馬鎮的百谷村擁有深厚的紅色歷史。百谷村86戶人家有85戶參加了當年百色起義中的紅軍和赤衛隊,先后有16位優秀兒女為革命獻出寶貴生命,人們把這個英雄的村庄稱為“紅軍村”。
借助區位優勢,百谷村大力發展秋冬蔬菜、網箱養魚、水稻種植等種養業,同時,以紅色旅游為引擎,帶動旅店、餐飲、運輸等行業發展。2020年,村民年人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百谷村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崇左市龍州縣上龍鄉新聯村甫茶屯到上龍村水隴屯,有一條古道。鄧小平為領導百色起義、龍州起義,曾兩次經過這條古道。龍州起義后,紅八軍又通過這條路外出開展革命,當地人稱這條古道為“紅軍路”。
如今,到甫茶屯的人越來越多了。為了提高接待能力,2020年10月,甫茶屯成立培訓服務公司,為到訪的游客提供餐飲后勤服務。公司推出的“紅軍餐”,深受游客青睞。
“下一步,我們將加快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聯合桂滇黔三省區打造左右江紅色旅游圈,推動成立廣西紅色旅游發展聯盟,打響‘重走長征路’‘百色起義’等優勢紅色旅游品牌,推動紅色旅游發展邁上新台階。”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廳長甘霖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