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宜黃縣發現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環壕聚落類遺址,環壕聚落類遺址的正式發掘在江西尚屬首次。該遺址年代可上溯至約4800年前,為我們重新認識江西及南方片區先秦時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契機。歷經數年,該遺址發掘工作進展如何?
揭開宜黃鍋底山遺址神秘面紗

冬日的暖陽鋪滿了宜黃縣棠陰鎮解放村大坪上組的田野,眼前的靜謐讓人很難想象數千年前我們的先人聚村而居的熱鬧場景。穿越歷史的光陰,這裡的每一片陶片都充滿了滄桑與厚重。
2021年11月24日,記者乘車來到大坪上組,在當地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帶領下進入遺址進行實地採訪。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遺址發掘中心區域一處約300平方米的作業區內,不少工人正在清理表面的堆土,工人們在考古人員指導下,對表層堆土進行細致挖掘,並對挖掘出土的碎片進行收集整理。而在新作業區的南面,則是考古發掘隊2020年至2021年主要工作區域,發掘面積為600平方米。
當地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介紹,“今年發掘工作的一大亮點是制陶作坊區的發現,相關發掘工作在今年11月已經基本結束,根據這些遺跡的特征、性質和分布規律,基本可確定該發掘區域為制陶作坊區,出土物主要為玉器、石器及陶器。”在制陶作坊區,考古人員為已發掘的堆燒堆積、陶土堆積、灰坑、蓄水池等制作了標牌,相關出土物已被轉移至庫房妥善保管。“目前,正在對出土物進行整理和修復,根據制陶作坊區的發掘情況和出土物進行分析,並對下一步的發掘工作上報上級部門。”宜黃縣文物管理所負責人馬微介紹說。
2017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撫州市文博所、宜黃縣文物管理所聯合組隊對位於撫河上游的鍋底山環壕聚落類遺址及周邊地區展開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工作。鍋底山遺址由台地、城牆、壕溝及外壕堤四部分組成,現存總面積約4.2萬平方米。以鍋底山遺址為中心,環繞了太坪村、屋沿山、炮沿山、塔前山、楊家山、菜籽山、下寮山、遼家山、朱單界9處遺址,共同構成了一處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時期聚落群。發掘出土遺物主要為石器及陶器,石器有錛、斧、鏃等,陶器有罐、淺盤鼎、鼎(足)、豆、鬶、盉及紡輪等生活生產用具,同時還有稻、獼猴桃、粟等植物種子遺存出土。
“鍋底山遺址為我們了解環壕聚落類遺址的分布規律、文化性質及功能布局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是我們建立撫河流域先秦文化編年序列、厘清樊城堆文化發展脈絡及上、下限問題的珍貴實物資料。”馬微告訴記者,此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廈門大學和多家省級考古研究機構的20余名專家在宜黃召開研討咨詢會議。專家一致認為該遺址的發現與發掘,為重新認識江西及南方片區先秦時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契機,也為深入研究和展現早期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推進早期中國區域文明模式研究提供了新視野,具有重要學術價值。2019年10月,該遺址被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者 鐘海華 李耀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