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人民日報看江西

江西贛州石城硯制作技藝傳承人江小坤——

精雕細琢 意韻悠遠(工匠絕活)

本報記者 楊顏菲
2022年03月31日08: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採石要專心,石脈走向要分明”,“打磨手要輕,護皮保畫不傷筋”,一方深澗中的石料,要經過採石、鋸石、相石等10多道工序,眼前的石城硯才能呈現出古書中記載的“溫潤縝栗”。當清水注入,石城硯就會顯現出水光和硯中山水交相輝映的模樣。

  石城硯制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江小坤將中國畫的意韻融入硯台雕刻,借鑒木雕技巧加工石硯,讓石城硯更具觀賞性。

  江西贛州石城縣,江小坤(見圖,資料照片)的工作室是一幢土牆石瓦的老房子,房子臨溪,開門就是潺潺的流水。隨著清脆的敲擊聲,細膩的碎石屑如煙花般揚起又落下,江小坤手持一把長方體木錘,神情專注,一下下敲擊著手裡的圓刀,在一塊長約65厘米、寬約28厘米的石料上刻出針尖粗細的花紋。

  工作室裡擺放著許多獲過獎的石城硯:有的開出兩邊對稱的花朵,有的雕出威風凜凜的將軍,有的化成雄壯的山峰……

  “有歷史記載,石城硯是從宋代開始的。”江小坤告訴記者,品質上乘的原材料出產於石城縣的深山之中。小時候,父親常帶他上山,有時父子一起挖掘,有時從村民手中購買石料。剛開採出來的石料往往表面蒙著白花花的粉末,父親就拿一塊蘸水的棉布輕輕擦拭,石中紋理漸漸映入眼帘。

  “從哪裡入手切割,要看石頭紋理的走向,不能毀掉石料原本的美感。”這是父親對江小坤的叮囑。通過採石、鋸石、精選分檔、相石設計、構圖雕刻、開堂設池、切邊、銘文題款、治印、上蠟、包裝等10多道工序,一方精美的石城硯才能慢慢成型。

  “石城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是相石設計,講究‘一相抵九工’。”江小坤介紹,“相石設計就是根據石料自身的花紋特點來設計造型和樣式,這是最考驗技巧的一個步驟。”

  有一次,江小坤在設計作品底座時,他的徒弟認為原先准備好的石料是一塊“廢料”,既沒有足夠的空間來放置硯池,花紋也不夠規則。江小坤看后,巧用石頭的花紋雕出栩栩如生的樹皮,同時保留石皮的顏色,在石頭凸出部分開設一塊小硯池,成為石城硯中的精品之作。

  1999年,江小坤從福建學習木雕技藝歸來,又跟隨當地的雕刻名家學藝3年,終於能將各種雕刻技巧熟練運用到石城硯的制作之中。江小坤全情投入每一個作品,每個硯台耗時5天到半年不等,在工作室他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

  浮雕、薄意、鏤空、線刻……借鑒學到的木雕技巧,江小坤通過精雕細琢,讓石硯造型飽滿,線條流暢,繁簡相宜,意韻悠遠﹔留白、虛實、藏露、動靜……把這些中國畫的繪畫技巧靈活運用,“天工”和“人工”的巧妙結合,讓石城硯擁有了獨特的靈氣。

  由於雕刻時會產生小碎石和粉塵,工作室裡不能安裝空調。冬天,他的雙手常常會生出凍瘡。“不覺得有多辛苦,喜歡這個事,就想一直做下去。”江小坤說。

  圓刀、尖刀、平口刀,江小坤的工作台上,長短不同、粗細不一的雕刻刀有幾十種,最小的刀尖長約1毫米。這些刀具都是買來后再經過他自己打磨而成的,越用越順手。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石城硯,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接過父親衣缽的江小坤如今也收了幾名徒弟,“他們各有各的優點,有的擅長做小硯,有的擅長雕刻。”

  今年,江小坤的工作室即將搬到鄉村,原因是田間有更廣闊的創作素材,他希望以后能有更多人學習石城硯的制作,將這門手藝傳下去。

  江小坤的這一願望得到了相關部門的支持,為了保護和傳承石城硯制作技藝,石城縣在佔地1600多平方米的石城特色展覽館中設置了石城硯展示廳、創作室和石城硯制作技藝代表傳承人的藝術博物館。

(責編:邱燁、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