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精品工藝 覽大師風范——走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

在南昌工學院內,有一座與眾不同的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這是一座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建造的專題博物館,也是目前與北京中國工藝美術館並列為欣賞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的兩大博物館之一。
立秋過后,天地澄清,草木蔥郁,暑熱依然。在陽光照耀下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古朴高雅的建筑風格透露著沉穩大氣的氣質。在南昌工學院盈盈書香的浸潤中,她們彼此成就,相得益彰,以非凡的魅力,吸引著游客接踵而來的腳步。
一
走進這座博物館,隻見大師作品雲集,大美集萃。博物館一共有7個展館,分別是陶瓷工藝館、雕塑工藝館、織繡印染工藝館、金屬工藝館、漆器工藝館、綜合工藝館和第七屆大師工藝館。一件件大師精品力作或唯美高雅、或技藝高超、或意蘊生動,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令人目不暇接。
《周禮·考工記》載:“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歷史對工匠的崇高敬禮,使得這些能工巧匠們,用熱情與專注,以生生不息的傳承,探索出巧奪天工的技藝,創作了大量工藝精品。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為時代的能工巧匠,繼承了傳統技藝的薪火和榮光,在守護古老工藝歷史的同時,又在傳承中創新,使傳統工藝煥發出新的青春,呈現出新時代工藝美術的輝煌。
“自1979年至2022年,國務院有關部門分八屆組織評審出640位在工藝雕刻、工藝陶瓷、工藝印染等11大門類取得重大成就的手工藝人,並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其中第一屆為‘工藝美術家’)。”南昌工學院副校長陶也青告訴記者,學院設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其宗旨就是為了存留大師檔案,搶救珍稀技藝,呈現經典作品,傳承民族瑰寶。
一個人,一輩子能夠看到一個或若干個大師的原作,便屬幸運﹔但若要一覽眾多大師的作品,幾無可能。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似可圓夢。
二
預設的燈光,為每一件工藝品勾勒出唯美的造型和輪廓,連明暗的過渡、深淺的變化和恍惚的投影都令人如痴如醉。它們就像凝結著工匠精神的專注眼神,一往情深地凝視著那些被大師定格下來的最終造型……
博物館內一幅《金魚漆盤》漆畫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件名字普通的藝術作品,曾經得到著名美學評論家王朝聞的厚贊——“氣死貓”。
《金魚漆盤》的作者是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鄭益坤。想畫出能“氣死貓”的金魚,需要極高的造詣和極致的匠心。
從材料的准備開始,就不容任何疏忽。調漆后介入比例精確的油墨,使畫發亮,過濾時更須小心,不能沾染一點雜質。作畫手法更有講究。為了讓漆層更薄,鄭益坤不以筆作畫,而是手指拍染,以自身積澱的技術和經驗,拿捏著恰到好處的力道。要做到這些,必須保持創作空間的純淨。數十年來,鄭益坤始終恪守一個原則——在他創作時,不允許任何人進入工作室,因為他不能容忍一粒灰塵掉入畫中,也不能聽到一絲雜音。灰塵會破壞色彩,雜音會使他分神,影響那些需要極細致的手法。
這樣的工匠精神還體現在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博生身上。
“李博生制作《南海潮》的每一個過程、每一個細節,都給我們實時拍視頻,征詢我們的意見,因為好的作品不光要有大師的靈感,也要結合博物館的特色,這令我們非常感動。”南昌工學院校團委副書記吳庭芳告訴記者,一個好的作品從構思到最后完成,可能耗時一年或者是好幾年的工夫,這些都需要大師們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創作出的不僅僅是一件又一件的精品,更展現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與創新,一年又一年的沉澱與堅持。所以我們辦博物館不僅僅是為了收藏作品、保護作品,更希望通過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讓青少年得到美的熏陶,受到工匠精神的洗禮,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和文化傳播作用。”陶也青如是說。
三
徜徉在博物館內,眼前的工藝品都是大師們辛勤勞動的結晶,它們被寄托於一種永恆的體驗和情感之中。我們望著它們,它們望著我們,仿佛是久未謀面的故人,只是在眼角眉梢或者某個特別的位置,我們還能感覺到那恍若隔世的一腔衷腸。
雕刻大師翁耀祥在牙球鏤空雕刻、人物雕刻、花卉雕刻、細刻工藝、拼鑲工藝等方面掌握了一整套的技藝,其中牙球最高紀錄為鏤雕57層。作品《龍鳳呈祥》精巧別致,雕工精細,歷時半年,立體圓雕,頂部托一牙球,其內鏤空雕刻32層,由大而小,由裡及外層層相套,並逐層鏤空,每層厚薄均勻,每層球周身均規整地鏤空雕刻密密排列的花紋裝飾,層層都能轉動。大師別出新意地將“翁”字雕刻於球內最外一層,寄予了“翁家蛋”技藝能長久傳承下去之意。
作品《春潮》中,蝦、蟹的內臟清透可見,栩栩如生,彰顯了作品“春湖帶雨晚來急”“納納春潮草際生”的藝術魅力。角雕大師白耀華採用了寫實手法進行雕刻,選用了形態奇特、酷似波浪的野生羊角制成浪狀底托,採用角質色澤與蝦、蟹相近的白水牛角制作蝦、蟹,充分利用牛羊角的形態、色澤、角質等特點,致力於形神兼備的完美統一。
…………
在展館的出口處,記者看到一旁的文創區裡文創產品琳琅滿目,靜待游客的挑選。馬克杯、棒球帽、書簽、私人訂制扇畫書法……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工藝精品以頗具創意又接地氣的方式走入學生的日常生活。
“這些走紅校園的文創產品,全部出自學生之手。”見到我們驚訝的表情,陶也青解釋,“讓學生參與文創,從中表達對生活、對學校的熱愛,是學校創新美育路徑的一種探索。目前學校已開設工藝美術課程,讓學生在課內課外收獲對美的感知、對生活的體會,可以為他們的未來帶來更多可能。” (記者 毛江凡 記者 張 衍 實習生 艾胡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