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烏不尋常 改革風勁逐浪高
——尋烏縣全面深化改革綜述

“聯村共治、法潤鄉風”的“尋烏經驗”獲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和推廣﹔“第四方物流”模式在全國推廣﹔被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確定為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10個重點聯系縣之一﹔“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三同治”綜合治理經驗入選自然資源部第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改革為帆,筑夢前行。黨的十八大以來,尋烏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和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始終以主動擔當的意識、勇於創新的精神、求真務實的態度,認真學習貫徹黨中央重大改革決策部署和省、贛州市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要求,緊扣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推進各項改革落地生根、取得明顯實效,連續兩年(2019—2020年)被評為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先進縣。
聚焦美麗尋烏建設 描繪生態新畫卷
尋烏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力做好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雙促進”“雙轉化”文章,深入實施贛南區域國土綠化、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江西綠色生態”品牌建設等試點,先后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全國河長制先進集體、省生態文明示范縣、省綠色低碳示范縣、省森林城市等稱號。
創新探索廢棄稀土礦山治理修復新模式,讓“生態傷疤”變身“綠色銀行”,“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三同治”治理經驗成為省部級干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專題研討班教材,並先后入選自然資源部第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中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全國“綠色發展示范案例”、《美麗中國在行動2022》報告典型案例,被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主流媒體關注。
大力推進“東江源”生態品牌建設,探索創新東江源水治理與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深入實施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試點,累計爭取資金12.94億元,確保出境斷面水質每月穩定在Ⅲ類及以上、飲用水源水質平均值達Ⅱ類及以上。
改革進一步彰顯綠色生態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的特色,繪就了尋烏天藍水清土淨地綠新畫卷。
聚焦和諧社會建設 提供治理新支撐
深入推進社會綜合治理模式創新,不斷總結提升“聯村共治、法潤鄉風”的“尋烏經驗”,獲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和推廣。不斷創新矛盾糾紛調解工作機制,大力推廣客家矛盾“講法調”“祠堂調”“長者調”“家訓調”“食茶調”,設立尋烏縣“訪調訴”一站式服務中心,創建的“廖建強工作室人民調解八步法”在全國第二期司法所長示范培訓班上交流﹔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等7家單位和媒體共同推出了“一站解紛爭之紅色傳承裡的‘尋烏經驗’”全媒體直播節目,專題報道該經驗做法。
依托縣內豐富的紅色資源,尋烏創新紅色治理模式,打造中央紅色名村2個、省級紅色名村2個、市級紅色名村1個。尋烏縣連續4年獲評全國信訪工作“三無”縣、連續15年獲評全省信訪工作“三無”縣,信訪領域典型經驗在《法治日報》刊發。
改革的治理效能進一步釋放,全面提升了全縣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持續增強了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焦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注入發展新動能
尋烏縣大力實施營商環境優化升級“一號改革工程”,以深圳市龍崗區為“坐標系”“參照物”,深入推進企業開辦與注銷、辦理施工許可、惠企政策兌現、招投標、政務服務等14個專項160余項對標提升措施,全面接軌粵港澳大灣區營商環境,有效破解發展改革難題,為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注入新動能,跑出“加速度”,全力打造“尋速辦、烏差別”一流營商環境品牌。
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做優做強“一號發展工程”,創新客服經濟發展模式,推動阿裡巴巴集團國內首個“客服縣”落地尋烏,打響“做客尋烏、雲服四海”客服品牌﹔尋烏獲評江西省數字鄉村試點縣、2021年中國數字治理百佳縣、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探索形成可持續、能復制的“第四方物流”模式,獲得商務部等部委的認可與好評。認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規上工業R&D經費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持續提升,順利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驗收。尋烏縣獲評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國科普示范縣,尋烏科協獲2021年全國科普日優秀組織獎。
同時,該縣創新探索建立“1+16+N”常態化對口支援合作機制,爭取深圳市同意2021-2025年繼續開展支援合作尋烏工作,專門出台《深圳支援合作尋烏2022年工作計劃》,努力構建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體系,成功打造革命老區與大灣區對口合作的示范。
改革充分激發了發展動能,推動尋烏經濟實力、創新能力實現大幅躍升,連續8年榮獲全省高質量發展考核先進縣。
聚焦幸福美好生活 增加民生新溫度
尋烏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縣人民,圍繞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等問題,健全完善民生保障體系,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建立完善脫貧攻堅系列機制體制,以“零漏評、零錯退、滿意度99.2%”的成績順利實現貧困縣脫貧摘帽,尋烏作為全國3個典型脫貧摘帽縣之一參加了中國脫貧攻堅經驗做法交流對話沙龍,向全世界分享脫貧攻堅尋烏做法。
穩步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建成中小學116所、幼兒園126所,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順利通過國家督導組評估驗收。深化“三醫聯動”改革,尋烏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建成使用,17所衛生院、148所村級公有產權衛生室完成標准化建設﹔醫共體聯動發展模式初步成形。
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建設,實現縣鄉村三級全覆蓋,尋烏被列為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重點聯系縣,兩次在全國性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會上作典型發言,相關經驗納入了中宣部研討班教學案例。
改革的春風吹遍全縣每一個角落,尋烏發展更有“溫度”、民生更有“質感”。
聚焦黨建質量過硬
構建政治新優勢
該縣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和尋烏調查“唯實求真”精神,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在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中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深化黨建體制改革,強化資源陣地整合,打造了一批“黨群服務+文明實踐+社會治理”綜合體,推動基層黨建“三化”建設,尋烏被列為全省黨的基層陣地資源整合試點縣。堅持常態化調度,每周召開部長辦公會,每月分領域進行現場調研督導、動態掌握和通報進展情況,推動基層黨建“三化”建設提質增效和質量過硬行動取得實效。
深化人才體制改革。出台《尋烏縣企業技能人才認定和獎勵辦法》,在全省率先探索和創新企業技能人才評價體系﹔依托深尋對口支援合作。出台《尋烏縣“百名干部進駐項目、百名干部進駐灣區”專項行動方案》等文件,創新建立“126”干部培養機制(即1個月集中學習、2個月脫崗抓項目、6個月駐深跟班鍛煉),大力開展“雙百雙進”工程,讓干部在粵港澳大灣區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
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健全完善巡察體制機制,深化鄉鎮紀委標准化規范化建設,積極探索建立縣委巡察組督促巡察整改的顧問制度,巡察組人員擔任被巡察黨組織的指導顧問、分管黨政縣領導的履責顧問、紀檢監察機關的日常監督顧問,推動形成整改合力。堅持嚴的主基調,緊盯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的部門、行業和領域,以查辦案件和以案促改為著力點,系統推進“三不機制”建設,推動辦案、整治、治理貫通融合,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全面提振干部創先爭優的激情干勁。勤政廉政、擔當實干成為新時代尋烏最高昂的旋律。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尋烏縣將聚焦“作示范、勇爭先”的目標定位和“五個推進”的重要要求,堅持以強烈的改革意識、勇於創新的精神、實干擔當的作風,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以“尋烏不尋常”的奮斗精神,創造新時代“第一等的工作”。(陳星亮 羅杰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