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節日民俗“響”起來“亮”起來(藝海觀瀾)
讓民俗文化“可聽”“可看”“可感”,民俗文化才能更富生命力﹔緊跟時代步伐、不斷賦予傳統民俗以新的面貌,民俗背后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傳承,滋養今天的生活。
“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春節是闔家團圓之日,也是辭舊迎新之時。飲屠蘇、換桃符、放花燈、舞魚龍,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讓美好的節日有聲有色、有光有亮。節日民俗文化的聲、光、色,凝結著一方風土人情,寄寓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以“聲”為例,民間音樂在節日民俗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深入發掘民間音樂傳統,盤活民俗活動中的音樂項目,可以讓民俗變得“可聽”。“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在闔家團圓、歡慶熱鬧的春節裡,總少不了樂器的身影。四川達州大竹縣的“竹嗩吶”,樂音清脆嘹亮、清新動聽,為節日營造喜慶氣氛。廣東清遠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的“鬧年鑼”,桶鼓、大鑼、班鑼和鐃鈸等競相賽樂,把年味兒烘托得更加熱烈,寄寓著人們辭舊迎新的喜悅。在廣西壯族的歌墟活動中,“串寨歌”“迎客歌”等民歌曲調或高亢或婉轉,詼諧幽默,富有競技色彩,既有娛樂性又傳承著當地的民俗。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燈彩、篝火、塔火的使用點亮了節日民俗的“光”芒。重慶的秀山花燈、安徽的嬉魚燈、江蘇的放水燈,盛大的燈彩活動承載著人們的美好願景,讓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氣氛分外濃烈。燈彩之外,還有河南確山縣的打鐵花,當地人利用“花”與“發”的諧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發”之意,以此祝福事業發達興旺。
色彩能夠帶給人最直觀的視覺感受,自然之色裝點四季,民間之“色”則讓節日民俗更加亮眼。過年時張貼的春聯年畫、窗花剪紙,人們精心准備的衣物配飾、屋內裝飾,多以紅色為主,寓意喜慶吉祥的紅色是民俗文化重要符號。紅色之外,河南民間年畫有使用槐黃、橘黃等黃色調的傳統,為年畫增添溫暖明亮、熱烈奔放的氣質。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自覺深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感受文化賡續綿延的魅力。特別是在傳統節日期間,舊民俗有舊味道,新民俗有新樣貌,新舊民俗精彩紛呈,豐富和滋養著當代人的節日生活。這其中就包括挖掘並激發民俗文化中的“聲”“光”“色”,融合現代聲光電的技術手段和當代審美,讓節日民俗更“響”更“亮”更出彩,豐富當代人對民俗文化的感受和認識。
節日期間漫步城市,廣場上的音樂噴泉秀引人駐足,它將音樂、燈光與噴泉造型的變化自然融合,一些具有節日氛圍和地方特色的音樂更是讓人們跟著載歌載舞。冰燈被喻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凝固的音樂”,賞冰燈是東北地區獨特的節日民俗。近年來,燈光控制、激光裝飾、3D打印等技術被運用於冰燈藝術,許多冰燈作品晶瑩剔透、流光溢彩。遠近聞名的四川自貢燈會積極引入數字科技,制作上將傳統工藝和現代工藝相結合,富有時尚氣息,組織方式上也將民間自發的節俗游藝活動與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相結合。在貴州貴陽、湖南長沙、江西上栗等地,“無人機+激光技術”在夜空中編織出寓意吉祥的圖案,為人們送上新春祝福,讓節日的夜空絢爛多彩。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年輕人徜徉於沉浸式民俗文化展,3D全息投影、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的應用,輔以裝置藝術及民俗表演等,光影搖曳間給人留下難忘的文化體驗。
對中華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切身體驗,讓民俗文化“可聽”“可看”“可感”,不斷豐富當代人對民俗文化的切身感受,民俗文化才能更富生命力﹔不斷增強人們對中華民俗的文化認同,同時緊跟時代步伐、不斷賦予傳統民俗以新的面貌,民俗背后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傳承,進一步滋養今天的生活。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26日 第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