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孫子兵法》:百代談兵之祖(子曰詩雲)

熊 建
2023年02月24日08:4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聯袂出土!

  1972年,山東銀雀山漢墓的這一驚人發現,証明了孫武和孫臏是兩個人,從而打翻了一連串學者的研究成果。

  從南宋的葉適,到清代的全祖望、姚鼐,再到現代的錢穆,都懷疑沒有孫武這個人。有人考証《孫子兵法》應是孫臏所作。出土實物讓孫武和《孫子兵法》牢不可破地聯在一起。

  不過,錢穆們的疑問並沒有完全獲得解答,比如記錄了492起戰爭的《左傳》,一次也沒提過大軍事家孫武,有些不可思議。的確,對於孫武本人,由於史料太少,翻來覆去就是《史記》裡那幾句話,隻從操練宮女的故事,看不出他實際用兵有何奇妙之處,面目模糊不清。

  但這並不妨礙《孫子兵法》清清楚楚地展示出中國軍事學著作所達到的高度。英國戰略學家利德爾·哈特認為,在西方,隻有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可以和《孫子兵法》相提並論,而《孫子兵法》更深刻。此外,雖然比《戰爭論》早問世2000多年,但《孫子兵法》更理性,不像《戰爭論》那樣強調暴力的無限作用。

  這般推崇,並非溢美之詞。

  《孫子兵法》被稱為“百代談兵之祖”,共13篇,6000多字,是一個完整有機的體系,章與章的劃分,篇與篇的排列,井井有條﹔邏輯嚴謹,層層遞進,從戰爭的准備、戰略的制定、戰術的選擇,到行軍的門道、保障的重要、戰法的運用,均有層次分明、貫通一致的闡述。正如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所說,“其言甚有次序”。

  以第一篇《計》篇為例,全篇可分為四段,第一段講軍事是國之大事,第二段講定計的依據,第三段講用計於實戰,第四段講通過計算可預知勝負。這四段,一頭一尾短,中間詳細,典型的橄欖型結構。開頭點題,中間論証,收尾總結,前后呼應,結構嚴謹。先講定計,再講用計,相映成趣,邏輯自洽。整篇寫法,簡潔明了,榫卯相接。

  全部13篇都是如此,就好像“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恰到好處。軍事理論家蔣百裡也說:“十三篇結構縝密,次序井然,固有不能增減一字,不能顛倒一篇者。”

  行軍打仗頗有一套的曹操很推崇《孫子兵法》,他說他看過很多兵書,要說道理深刻,還得屬此書。不光讀,曹操還給《孫子兵法》做注解,寫了一本書叫《孫子略解》,對難懂的地方進行解釋說明。今天我們看到的《孫子兵法》,最早的來源就是曹操的注解本。

  按內容來看,全書可分為四組,前兩組側重軍事理論,后兩組側重應用技術。

  第一組,權謀組,包括《計》《作戰》《謀攻》3篇,講廟算、野戰、攻城。廟算是開戰前君臣謀劃階段,野戰是打敗敵人有生力量,攻城是拿下對方關鍵據點。這是完整的戰爭三部曲,是對戰爭的全景掃描。

  第二組,形勢組,包括《形》《勢》《虛實》3篇,講如何分配兵力,強調快速機動,靈活反應。形和勢是一對矛盾,虛和實是一對矛盾,這兩對矛盾如何調整,如何運用,如何轉化,講得精彩紛呈。

  第三組,戰斗組,包括《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5篇,是承接上一組文章思路,展開具體討論,圍繞“打”和“走”做文章。“走”是為了“打”,“打”要依靠“走”,主要講“走”,“走好”才能“打好”。

  第四組,技術組,包括《火攻》《用間》2篇,是更加具體的作戰指導。一篇講武器的使用,一篇講間諜的使用,都具有很強的工具性、實用性、技術性。在古代,火是最厲害的武器,火攻是“高科技戰法”﹔用人上,如何使用間諜,學問最大。

  相比先秦時期的很多書都是由隻言片語、零章碎句組成,像《論語》那樣,東一言西一語,不成體系,《孫子兵法》廁身其中,鶴立雞群,簡直不像同一時代的產物。這就體現了《孫子兵法》的超越性,不為時代所限,不為國界所囿。

  今天,先秦古書中,《孫子兵法》的讀者群應該是數一數二的。從商業競爭、企業管理、金融投資,到政治統御、外交藝術、科技創新,再到醫療衛生、體育競技、心靈雞湯……各個領域都有人以《孫子兵法》來作為指導。最近的熱播劇《狂飆》裡,也有角色苦讀《孫子兵法》以求成功。

  如此讀法,這樣應用,實質是把《孫子兵法》讀小了,讀輕了,讀窄了。《孫子兵法》是哲學書。要把哲學理論應用到實際,得從哲學的高樓,一層一層往下走,中間要有層次轉換,千萬別一頭扎下去,不然就變成《三十六計》了。所以,對於《孫子兵法》,得老老實實讀,先把書原原本本讀好,再談擴展應用,這才有可能讀懂孫子。

(責編:邱燁、羅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