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了大半輩子的南豐蜜桔,如今要改回種稻子了!”
近日,江西省南豐縣洽灣鎮長嶺村的王建明正忙著水稻育秧,原來的100畝桔田已經全部變成稻田,田地整理完畢,再過一個多星期,就可以拋秧了。
王建明今年51歲,作為土生土長的南豐人,靠著小小的蜜桔,他養活了一大家子人,還進城買了房子。
如今小孩已經成家立業,他又改回了老本行——種稻子。
“我本來就是種水稻出身的,如今重拾舊業,沒有什麼不適應的。”王建明說,將自己種了二十多年的100多畝南豐蜜桔連根鏟除的時候,並沒有不舍。
最開始的時候,王建明隻種了四五十畝南豐蜜桔,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將面積慢慢擴大到100多畝。而改回稻田,隻用了短短半個月的時間。
3月,王建明開始對自己的桔園動手,雇了三台挖掘機,將凍死的桔樹鏟除,然后整理田地,為今年的稻子做准備。
王建明“退桔還田”最直接的動機是去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災害。近幾年,南豐蜜桔的品質有所下降,王建明嘗試改良品種,提高品質,然而新品種不耐寒,一個冬天過去,90%的桔樹被凍死。
正當王建明迷茫的時候,南豐縣出台了相關政策,給主動退出南豐蜜桔的種植戶以合理的補貼,如果改為種植水稻,還會有另外的農業補貼。
王建明命運的轉折是南豐縣“退桔還田”的一個縮影。南豐蜜桔是該縣的支柱產業,不少南豐人憑借種植南豐蜜桔發家致富,然而近年來,隨著產量的增加,產品的品質有所下降,市場競爭力下滑。
“高峰期的時候,一斤桔子賣到了一塊四五,去年桔子的質量是這幾年比較好的,也才賣到了八毛錢一斤。”王建明說。和價格下降相反的是各種種植成本的增加,忙忙碌碌一年,賺不到幾個錢。
今年以來,南豐縣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堅持桔農自願、政府引導,在規劃退種區以退桔還田種糧、項目化改造為突破口,以土地流轉為切入點,進一步強化基本農田保護,積極調優南豐蜜桔產業結構,大力推進糧食生產。
政府的引導政策和桔農的想法不謀而合。
“如果政府不給補貼,我這些凍死的桔樹也要鏟掉,而如果再種植新的南豐蜜桔,要等四五年才能挂果。我一共有100多畝南豐蜜桔,單單政府給的補貼就是一筆不菲的收入,而且以后種植水稻,每年還有農業補貼,這筆帳還是很劃算的。”王建明說。
如今,萬事俱備,隻欠東風,王建明也躍躍欲試,准備大干一場。
和王建明一樣,洽灣鎮西坪村55歲的朱國亮也將自家20多畝南豐蜜桔鏟除,改為種植水稻。
“種了二三十年了,以前種植南豐蜜有甜頭,干勁很大,現在利潤低,沒什麼積極性。園間管理也跟不上,品質越來越差,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朱國亮說。
和王建明不一樣的是,由於面積少,朱國亮將騰出來的土地流轉給了一家公司專職種植水稻,自己每年拿流轉的土地租金,然后騰出手來做別的生意。
“這些樹以前養活家裡還行,現在不行了。既然不行了,那就要改變,有政府的扶持,相信今后的路會越走越順暢。”朱國亮說。
根據相關文件,南豐縣規劃了退種區,包括處在2017-2021年高標准農田范圍內的桔園、處在低窪地段不宜種植的低效殘次桔園、受病虫害影響缺乏管理的桔園等等。
屬於高標准農田建設新增耕地的,按原政策實施﹔其它退種桔園,按每畝400元的獎補標准打包給鄉鎮組織實施,由領導小組核實后據實撥付至有關鄉鎮。
在實施“退桔還田”過程中,若不屬於高標准農田建設有新增耕地的,由縣自然資源局組織認定,按有關獎勵措施給予獎補。
“我們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鼓勵工商業主、村集體經濟種糧大戶、種糧能手等投身糧食生產,積極調優南豐蜜桔產業結構,大力推進糧食生產。”南豐縣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2021年,南豐全縣計劃“退桔還田”1萬畝,力爭達到1.5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