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新。紅色、綠色、古色的江西,開放、創新、奮發的江西,又一次在境內外媒體上精彩亮相。
5月14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慶祝建黨100周年江西專題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江西以“百年輝煌紅土地,感恩奮進譜新篇”為主題,站在國家級新聞發布會的舞台中央,站在境內外媒體的聚光燈下,追尋百年黨史中“江西紅”的輝煌歷程,傾聽新時代江西砥礪奮進的鏗鏘足音,感受4500多萬贛鄱兒女闊步“十四五”新征程的豪邁與信心。
“老區不老、發展勢頭正好”
“很高興能有這個機會出席中央宣傳部新聞發布會,介紹江西革命老區。江西是一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好地方。紅色是江西最亮的品牌,綠色是江西最大的優勢,古色是江西最深的底蘊,紅與綠相得益彰、古與今交相輝映。”省委書記劉奇一番熱情洋溢的開場白,三種顏色描繪出的秀美江西,為媒體打開了認識江西、走進江西、讀懂江西的一扇窗。
贛地如畫,秀美傳奇。“鄱陽湖是我國最大淡水湖,我們稱之為‘會呼吸的湖’。由於一年四季水位不同,所以也形成了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春天的鄱陽湖是花的海洋,夏天的鄱陽湖是煙波浩渺、一望無際,秋天的鄱陽湖是一片大草原,到了冬天就是候鳥的王國。”鄱陽湖四季的美景,在劉奇生動地講述下,仿佛變得近在眼前、觸手可及,令人無限向往。
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大時間節點,江西如何學好百年黨史、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闊步“十四五”新征程,江西正以怎樣的精神“作示范、勇爭先”?現場媒體記者將目光聚焦奮力拼搏的江西,把鏡頭對准活力迸發的江西。
江西是一片充滿紅色記憶的紅土地。百年黨史中的“江西紅”分外氣壯山河、動人心弦。革命戰爭年代,江西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有近26萬人,約佔全國的六分之一﹔江西是一座沒有圍牆的革命歷史博物館,有革命舊居舊址和革命紀念館(博物館)2900多處,每一處都是一座不朽的豐碑。在這片紅土地上孕育的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鑄就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革命精神。這種精神跨越時空、傳承弘揚,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堅守初心使命、接續創造輝煌。
“《紅色家書》是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編印的,記載著幾十位先烈們的家書,實際上很多是訣別信,這當中充分展現的是信仰、信念、信心的力量,讀了以后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永生難忘。”劉奇現場向記者們推介《紅色家書》,並深情講述了陳覺和趙雲霄這對革命伉儷兩封血淚遺書的故事。劉奇動情地說,今天每一個中國人都要想著我們的革命前輩,都要記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共產黨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方志敏、劉仁堪、八子參軍……劉奇作主題發布時,深情講述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一段段難以忘懷的紅色回憶,讓現場的媒體記者深感震撼、深受教育。
贛潮如歌,奔騰不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西發展始終關心關懷,對老區人民始終念茲在茲,兩次親臨江西視察,為江西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推動江西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出新步伐。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7%,總量由全國第19位前移至第15位。尤為可喜的是,2020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分別為38.2%、22.1%,“十三五”期間分別提高8.1、7.2個百分點,發展質量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持續改善,一幅“產業強、生態美、百姓富、干勁足”的新畫卷正在贛鄱大地徐徐展開。
“創新發展的動能越來越充沛、改革開放的成果越來越豐碩、生態秀美的特色越來越彰顯、老區人民的生活越來越紅火、擔當實干的氛圍越來越濃厚。”劉奇巧妙用“五個越來越”歷數江西輝煌成就,串聯紅土地上的夢想榮光。
“老區不老、發展勢頭正好。”劉奇說,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產黨。江西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們更加深切感受到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越性,更加深切感受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強大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
言者充滿自信,聽者全神貫注。一個開放秀美的江西、一個蓬勃發展的江西,深深吸引著媒體記者。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發布會現場,共有來自境內外30家媒體的68名記者出席。提問環節,記者紛紛舉手爭取提問機會。省委書記劉奇,省委副書記、省長易煉紅,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施小琳對媒體關心的話題逐一作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江西,要求傳承紅色基因,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和長征精神。江西是如何從發生在這片紅土聖地的生動黨史中汲取強大奮進力量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記者搶到第一個提問機會。
劉奇從深入汲取堅貞不渝的信仰力量、堅持踐行一心為民的初心宗旨、大力繼承務實擔當的優良傳統三個方面作了全面闡述。他說,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時強調,井岡山精神和蘇區精神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鑄就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革命精神,這些偉大革命精神跨越時空、永不過時,是砥礪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不竭精神動力。我們牢記總書記囑托,大力推進紅色基因傳承,發揚紅色傳統,賡續紅色血脈,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中國新聞社記者提問,江西將如何抓住機遇,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在中部地區崛起上開創新局面?
“我們會聚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西提出的‘作示范、勇爭先’的目標定位,堅持以創新為引領、堅持以協調為特征、堅持以綠色為導向、堅持以開放為路徑、堅持以共享為目的,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著力增強區域發展的整體效能、全力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加快形成全方位高水平開放格局、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易煉紅一連用“五個堅持”,深刻闡明了江西加快推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路徑和舉措。
發布會上,農民日報、澳門日報、北京青年報、南方都市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廣、封面新聞分別就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開展好紅色旅游、擦亮景德鎮陶瓷文化名片、優化營商環境、推進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等內容提問,劉奇、易煉紅、施小琳一一回答,全面介紹了江西在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范、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上勇爭先的不懈努力和生動實踐。
在談到推進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時,劉奇舉起自己的左手,形象地把五個手指比作五條河,手掌比作鄱陽湖。他說,江西的地理環境很特別,就像一隻手,發源於江西的五條河,全部匯聚到鄱陽湖,從湖口流入長江,要保証流入長江的水質量,必須“五河兩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現在全國還有1000多頭江豚,在鄱陽湖流域就有近500頭,這充分說明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在持續地好轉。劉奇現場向記者們發出邀請:“江豚被稱為‘微笑的天使’,江豚很特別,隻要有愛它的人、喜歡它的人去,都能夠看到,都能夠躍出水面以表示歡迎,歡迎記者朋友到鄱陽湖去參觀。”
在談及近年來江西持之以恆優化營商環境時,“江西靠什麼來吸引人才、吸引資源、吸引項目?對這個問題,江西省委、省政府想得很明白,我們要靠一流的營商環境吸引人才、吸引資源、吸引項目。”易煉紅用一個自問自答,闡明了省委、省政府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的堅定決心。他說,我們非常明確地提出要打造政務服務滿意度一等省份,讓“江西辦事不用求人、江西辦事便捷高效、江西辦事暖心爽心”成為響亮品牌。
記者席上,文字記者認真聽取省領導的回答,不時記下自己關注的熱點內容﹔攝影記者的“長槍短炮”競相瞄准,頻頻閃光。一問一答間,清晰地勾勒出一幅新時代江西改革發展的生動畫卷。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為讓記者們更好了解江西、宣介江西,新聞發布廳外的桌子上,我省精心准備了一件伴手禮,它由一套《聽見江西》全媒體叢書、一張江西旅游手繪導覽圖和一份雲游江西平台簡介構成。記者們對這件伴手禮愛不釋手,大家一致表示,江西有一流的水質、一流的空氣、一流的生態環境、一流的人居環境、一流的綠色生態保護和建設機制,真是風景獨好。
中國網當天對江西專題新聞發布會進行直播。為此,幾名工作人員早早來到會場,緊張忙碌地調試現場的各種設備。現場負責人倫曉璇介紹說,她去過一次江西,江西好山、好水、好風光,特別是熱情好客的江西人,給她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今天江西向中外媒體展示深厚的紅色文化和發展成就,她既興奮,更充滿著期待。
南方都市報記者吳單是江西萍鄉人,這次聽說老家開新聞發布會,她特意請纓前來。她說,今年是建黨100周年,江西是革命老區,紅色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來江西追尋紅色印記、打卡紅色景點的游客非常多。這次她非常關注江西如何進一步用好用足紅色資源,講好講活紅色故事,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讓江西涌現出越來越多的“網紅”城市。
“新中國第一架飛機、第一輛輪式拖拉機、第一枚海防導彈……沒想到江西創造了這麼多第一,沒想到江西在制造業領域曾經這麼輝煌。”開完新聞發布會后,新華社記者徐壯發出“兩個沒想到”的感嘆。他說,今天的江西正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發展的動能越來越充沛,特別是航空、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發展迅猛,VR、“03專項”、物聯網等數字經濟方興未艾。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相信江西明天一定會更好。
隨著贛深高鐵開通日漸臨近,“江西如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澳門日報記者鐵怡關注的焦點。她說,剛才認真聆聽了江西省領導的發言和宣介,讓她看到了一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感恩奮進、真抓實干的江西,一個致力於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江西,一個在奮斗路上不斷追夢前行的江西。
“江西既是中國革命的紅土聖地,又是風景獨好的生態福地,更是朝氣蓬勃的發展熱土。今天的江西正如80多年前方志敏烈士在《可愛的中國》中所預言的那樣,‘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劉奇向中外媒體朋友發出誠摯邀請,“希望新聞媒體朋友們多到江西去走走、去看看,深入了解江西這片紅土聖地,實地感受江西發展變化。江西4500多萬人民等著你們的到來。”
新聞發布會雖然結束了,但許多媒體記者意猶未盡。對他們來說,來自江西的美好故事,怎麼也聽不完、聽不夠。他們更期盼能夠盡快前往江西,實地感受紅土地上的發展變化。(記者 劉 勇 邱輝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