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草的產業化之旅

盛夏時節,撫州市臨川區榮山鎮迎來了燈芯草“豐收季”。走進榮山鎮,房屋前、馬路邊、田埂上,晾晒燈芯草已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皮草虫草不及燈草,金山銀山不如榮山。”走進榮山鎮,便能看到這樣一副對聯。對聯中的“燈草”,指的便是燈芯草。從規模化種植到科技化加工,再到專業化銷售,近年來,燈芯草在當地已經走上了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不僅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動能,也照亮了當地百姓的致富路。目前,該鎮燈芯草種植面積達1萬余畝,已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年產值超2億元。
種 草
在古代,人們以燈芯草作為油燈、蠟燭的燈芯、燭芯。除照明外,燈芯草的藥用價值更為世人稱道,《本草綱目》便有記載。榮山鎮種植燈芯草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現為全國最大的燈芯草生產基地之一。
便於灌溉的水利、時長充足的日照、不易板結的土壤等,讓榮山鎮成為燈芯草生長的沃土,這裡的燈芯草也長得格外高大。“我們鎮的燈芯草能長到1.6米左右,且足夠粗壯。”臨川區鑫劍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榮山燈芯草專業技術協會會長王福奇站在燈芯草田內比劃著。
“草稻輪作是我們鎮的特色之一,被燈芯草‘溫養’過的水田,酸鹼度適中、肥力十足,為種植水稻提供了絕佳的環境。”榮山鎮黨委書記熊戰平介紹,每年燈芯草完成收割后,農民便會種下水稻,水稻收割后,11月起再在冬閑田栽種燈芯草。如此輪作,不僅保障了糧食產量,還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每戶每年可增收近萬元。
榮山鎮積極扶持種植大戶和企業,並成立燈芯草種植專業合作社11個。合作社承包農田,牽頭栽種,並鼓勵農民認種,提供種苗和技術服務。“老人們經常會把收割的燈芯草晒干后留在家裡,閑暇時便自己剝殼。剝殼后的燈芯草賣價更高。”熊戰平說道。
該鎮新安村村民何長金今年54歲,由於身體不好,干不了重活。2018年,村裡幫助她認種了一畝燈芯草,現在,僅這畝燈芯草田每年就能給她帶來1萬元以上的收入。
如今,臨川區燈芯草種植已經擴展到榮山鎮周邊的河埠、東館、騰橋、龍溪等10余個鄉鎮,種植面積超2萬畝,年產值超5億元。
割 草
從前一年刺骨寒水中種下,歷經約7個月的生長,在次年最炎熱的季節裡,燈芯草終於迎來了收割的時刻。
7月15日清晨,榮山鎮新街村十四組村民黎彩花正和其他村民一起,在該鎮老虎岩水庫旁的田地裡收割燈芯草。“我們夜間3點多鐘就起床了,4點多鐘到這兒,想趁著天氣不是太熱的時候多收割一些。”滿臉汗珠的黎彩花告訴記者,在這裡割草1小時20元錢,每天大概能收入160元。
旁邊一塊田內,機聲隆隆,大片燈芯草“躺下”。“這是合作社請‘田秀才’研發的燈芯草收割機,1小時可以達到差不多10個人一天的工作量。”臨川區鑫劍種植專業合作社管理員陳忠輝告訴記者,目前鎮裡已有不少農戶和合作社用上了這樣的機器。
路旁,停著好幾輛四輪電瓶車,成捆的燈芯草被裝進車裡,然后運往加工車間。在燈芯草加工上,榮山鎮的“田秀才”也是花樣百出。榮山鎮鄉賢黎久榮、萬鵬等人研發了加工燈芯草的機器,通過“氣電送草”,實現一次性同時雙向送草200根,大大提高了效率。
走進臨川區鑫劍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廠房,可以看見用於剝離、整理、打包燈芯草的機器應有盡有。“目前,我們還在聯系能人,設計燈芯草插秧機等更多自動化機械,提高生產效率。”王福奇說。
賣 草
7月15日,恰逢榮山鎮的趕集日。天剛放亮,三三兩兩的農民便挑著未剝殼或剝殼后的燈芯草,趕到該鎮燈芯草交易市場。清晨6時,市場裡已是人聲鼎沸,上百名賣草者和幾十名燈芯草經紀人聚集其中。不到兩小時,賣草的農民和收草的燈芯草經紀人便各自“懷揣”著滿滿的收獲走出了市場。
臨川區投資近200萬元,於2020年在榮山鎮建成我省首個燈芯草交易市場。目前,該市場燈芯草年交易額可達4000萬元左右,為全國最大的燈芯草交易中心之一。
“樹雄心,創大業,燈草通南北。”這是鑫劍種植專業合作社門口一副對聯的上聯。正如對聯中描述的那樣,燈芯草確實已經被榮山人賣到大江南北甚至海外。
廠房內,一塊塊“燈芯草磚”在庫房內整齊碼放著,“這些‘草磚’即將發往浙江的制藥企業。”王福奇說,如果說燈芯草交易市場是榮山人賣草的平台,那燈芯草經紀人就是平台上的紐帶。
榮山鎮將信息靈、渠道廣的農民聘用為燈芯草經紀人。他們內與農戶牽手,外同客商接頭,下廣東、進福建、走浙江,奔走推銷,將榮山鎮的燈芯草銷往全國各地。目前,該鎮燈芯草經紀人已達40人,建立長期固定銷售渠道15條,銷售燈芯草年成交額高達2億元。在燈芯草經紀人的努力下,燈芯草的銷售范圍不斷擴大,甚至走出國門,遠銷至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記者 鐘海華 徐立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