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鋰都”之光耀贛鄱

——宜春市推進鋰電新能源產業項目全鏈條集群式發展紀實

2022年07月25日08:46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連續兩年躋身全省工業高質量發展先進設區市行列,今年上半年,宜春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0%,高出全省0.6個百分點,列全省第二位……這一系列亮眼成績的背后,是鋰電新能源產業的異軍崛起!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高位推進下,宜春市搶抓“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機遇,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鋰資源優勢,舉全市之力凝心聚力、全力推進鋰電新能源產業項目全鏈條集群式發展,鋰電新能源產業,跨入強勁發展階段。

  堅持高位推進 凝聚共識共為

  眾智謀事必明,眾力舉事必成。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將其納入全省“2+6+N”產業體系重點推進,對宜春鋰電新能源產業傾注極大關心關注,全力支持國軒高科、寧德時代產業鏈項目落地宜春。去年11月30日和今年7月11日,省委主要領導先后兩次考察宜春鋰電產業項目,提出搶抓“雙碳”戰略機遇,按照“高大上、鏈群配”的思路,加快推進鋰電產業項目全鏈條、集群式發展,奮力打造世界級鋰電產業基地,讓宜春成為名副其實的鋰都。今年5月21日,省政府主要領導在宜春調研時指出,要搶抓新材料、新能源發展機遇,加快科技創新、綠色循環、強鏈補鏈延鏈,展現“亞洲鋰都”應有氣象。省政府分管領導多次來宜春到一線督導項目進展、現場協調項目落地問題。省委、省政府的把脈定向,讓宜春做大做強鋰電新能源產業,讓“鋰都”之光綻放贛鄱的信心決心比任何時候都堅定。

  宜春全市上下審時度勢,堅持把鋰電新能源產業作為首位產業來抓,積極搶抓產業發展的風口期,凝心聚力全速推進。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高規格的市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書記擔任組長,市長擔任第一副組長,定期召開全市鋰電新能源產業推進會,研究解決事關產業發展的重大事項﹔根據企業需求召開鋰電行業政企圓桌會,通過企業“面對面”向市領導反映訴求,解決產業發展共性問題和企業個性難題。市政府成立正縣級直屬事業單位宜春市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中心,專職負責協調產業服務工作﹔組建正縣級國有企業宜春市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專職負責全市鋰礦資源整合。全市各級黨政一把手赴外招商、洽談項目,一線辦公、協調推進項目建設。市本級成立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宜春項目服務保障工作專班,採取“日更新、周調度、月通報”工作機制,共召開項目用地規劃、林地指標、電力保供、燃氣蒸汽、項目審批等專題座談會20余次,協調解決項目問題共計150余項,確保項目建設快速推進。各縣(市、區)圍繞全市鋰電首位產業,立足自身優勢,形成錯位發展格局。奉新、宜豐立足資源優勢,加快布局碳酸鋰生產環節﹔上高瞄准宜春市正極材料短板,引入天成鋰業、領能鋰業等行業技術領先企業﹔高安開辟陶鋰融合新路,將閑置陶瓷企業產線實行技改,轉產鋰渣綜合回收利用項目,新舊動能加速轉換。

  為加快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宜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關於加快推進宜春市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宜春市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優惠政策》《關於進一步加快宜春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文件,在招商引資、扶優扶強、科技創新、金融支持等方面給予支持。出台《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人才支撐計劃實施意見》,最大限度破解人才引進瓶頸。進入新時代,為搶抓產業發展“風口”,實現彎道超車,去年底出台《關於加快宜春市鋰電新能源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指導意見》,在提升資源利用效益、打造完整產業體系、優化產業布局、保障生產要素、強化科技創新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形成推進有力、保障到位的全方位政策體系。

  發揮資源優勢 構筑發展高地

  宜春因“鋰”聞名。新一輪勘查前,已探明氧化鋰儲量258萬噸,佔全國礦石氧化鋰儲量的24%,且都是露天開採礦山,鋰礦資源優勢得天獨厚。宜春市依托國有礦業公司,通過全資、控股、參股、委托經營、固定收益等多種形式收購全市含鋰礦山股權。截至目前,在全市擁有採礦權或探礦權的40座含鋰礦山中,其中礦業公司通過全資、控股和參股等形式共收儲了22座,佔全市含鋰礦山的半壁江山。

  在做實做足鋰礦資源“存量”的同時,為進一步保障鋰電新能源產業后續發展所需的上游資源,迅速著手探尋鋰礦資源新的“增量”——開展鋰礦整裝勘查。通過對奉新、宜豐等重點地區地質資料分析和地質專家研判等基礎性工作,於2021年開啟了宜春地區含鋰陶瓷土礦勘查,僅用9個月就完成了正常2至3年的工作量。目前,整裝勘查工作雖未全部完工,但在普查階段就已新發現氧化鋰儲量約384萬噸,相當於948萬噸碳酸鋰用量,是宜春市原有氧化鋰儲量的1.5倍,宜春鋰礦資源豐富、開採成本低廉、運輸方便快捷、產業配套完善的綜合優勢進一步得到彰顯。

  讓資源發揮最大效益,是宜春最大的期待。宜春市委、市政府堅持“好資源配給好東家”“好資源換好產業”的思路,對產能規模在30GWh以上的鋰電池生產龍頭企業,全力保障資源供應。對於達不到這一要求的企業,由企業通過與其他礦山企業自行合作的方式,獲得資源保障。

  聚焦項目建設 做強產業能級

  全球鋰電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之勢,要求我們必須以全球化視野、從全產業鏈布局推進,千方百計引進行業頭部企業來引領產業發展。去年新年伊始,宜春市委與國軒高科高層實現互訪考察,隨后雙方跑出了百億元項目“40天簽約、4個月落地、一年建成投產”的“宜春速度”。緊接著,宜春市委主要負責人又趕赴寧德時代,僅用半年時間,促成總投資500億元的宜春時代項目落戶,創下宜春單體新能源項目投資紀錄,一期項目將於今年內竣工投產。

  “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目前,國內所有鋰電上市企業幾乎都到過宜春,科力遠、陽光電源、衡川新能源、光大環保、富臨精工等一批項目相繼簽約落地,贛鋒鋰業、紫宸科技、恩捷股份、清陶能源、永興新材料、南氏鋰電等紛紛大規模擴產,宜春在鋰電各個環節均已擁有主板上市及上市企業控股子公司,總數達19家。截至5月底,全市有鋰電企業142家,在建鋰電項目60個,總投資1094億元,貫通“鋰礦—鋰鹽—鋰材料—鋰電池—鋰應用—鋰回收”各環節全產業鏈。今年1至5月,實現營收301.54億元,同比增長71.4%,全年營收有望突破千億元大關。

  碳酸鋰生產是宜春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速度最快、最具特色的環節,擁有南氏鋰電、銀鋰新能源、永興新材料、飛宇新能源等11家生產企業,產能17.24萬噸,2021年產量8.5萬噸,佔全國的四分之一。今年1至5月,全市鋰鹽產量4.34萬噸。正是由於宜春市碳酸鋰企業的異軍突起,使得宜春鋰雲母提鋰打破了我國鋰礦資源嚴重依賴國外進口的被動局面,形成了鋰雲母與鹵水、鋰輝石三足鼎立、並駕齊驅的鋰資源供給新格局。預計到2025年,宜春市鋰雲母和碳酸鋰產量分別可達700萬噸和50萬噸以上,碳酸鋰的產量超過2021年全國的產能。

  各類材料生產亮點紛呈。紫宸科技在高端負極材料領域佔據龍頭地位,規劃產能20萬噸,2021年產值和產量國內排名第二﹔正拓新能源聯手北京聯美集團投資30億元建設年產20萬噸新能源負極材料一體化項目,一期4.5萬噸負極材料項目已經投產﹔恩捷股份佔據國內隔膜市場半壁江山,旗下公司江西通瑞新能源產能佔全國的1/12,全部達產后年產量可達15億平方米﹔明冠新材料已登陸科創板,成為宜春經開區首家本土上市鋰電企業,擁有鋁塑膜發明專利30余項,打破多項國際技術壟斷,正加速產能擴建,預計近期產能可達1億平方米。

  鋰電池生產多點開花。宜春時代電池工廠項目一期投資135億元,產能從50GWh擴大至2024年底達70GWh以上,年產值可達500億元以上,並將在2024年啟動二期項目建設,再新增50GWh產能﹔江西國軒投資115億元建設年產30GWh鋰電池及PACK生產基地項目,動力電池一期已於5月30日成功投產﹔清陶能源自主成功研發能量密度高、耐高溫、長壽命、可柔性化的固態鋰電池,建成全球第一條固態動力鋰電池規模化量產線,成功牽手戴姆勒、廣汽、上汽、北汽等新能源汽車巨頭。

  電動汽車生產取得突破。合眾汽車在宜春經開區建設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工廠,已於去年9月投產。隨著360公司巨資入股、華為公司全面參與智能化合作,合眾汽車迎來發展新機遇。去年哪吒汽車累計銷量69674輛,居造車新勢力第四位。今年一季度累計銷量達30152輛,同比增長3倍,穩居造車新勢力第一梯隊。

  集成配套服務 加速創新變革

  利用“亞洲鋰都”持續擴張的知名度,宜春市委、市政府瞄准鋰電新能源產業薄弱和缺失環節,延鏈、補鏈、壯鏈,在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地區舉辦知名企業走進宜春招商會。與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每兩年聯合舉辦一次中國(宜春)鋰電新能源產業高峰論壇,先后邀請鄭綿平、南策文、歐陽明高等十位知名院士做了關於鋰資源、鋰離子電池和新能源汽車等方面的專題報告,並深入宜春市鋰電企業調研、指導,助力企業做大做強。

  在平台支撐方面,宜春建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產業研究院、檢測中心等科研創新平台,為企業發展構建了良好的服務體系。江西金輝鋰業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鋰雲母提鋰綜合技術,榮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獎”,成果產業化制造出獨特的“雪花狀單晶”高純碳酸鋰產品深受鋰電新能源市場的青睞,獲得鋰離子動力電池國際型企業的高度肯定與認可。目前,宜春市在與省建材集團共建鋰渣資源化工程技術中心,與江西理工大學共建宜春江理鋰電新能源產業研究院,開展產業關鍵技術攻關和前沿技術研究。宜春學院、宜春職業技術學院分別與江西國軒、贛鋒鋰業等龍頭企業組建新能源產業學院、產業技術研究院,搭建人才培養平台。

  未來幾年,宜春市將聚焦萬億產業雄偉目標,致力推進新能源(鋰電)全球服務中心建設,以打造江西省鋰電產品交易中心、鋰電新能源產業研究院、鋰電新能源產業學院、國家鋰電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為載體,全面優化提升產業公共服務平台,以生產性服務水平的提升引領全市鋰電新能源產業走向高端、邁向全球。(湛清平 黃 韌 )

(責編:邱燁、羅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