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好聲音

祁美文代表——
探索強縣富民新路子
“推進共同富裕,要培育能直接提升農民收入和壯大集體經濟的復合型產業。”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委書記祁美文代表說,當地立足資源優勢,找准“山的價值”,用好“綠的優勢”,打造“酉陽800”區域公用品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探索組建“共富鄉村合作社”,培養農村職業經理人,用好鄉村自有資源打造新業態,發展“海拔經濟”,積極探索山區強縣富民的現代化新路子。
(本報記者馬原、劉新吾整理)
姜明委員——
科技護衛黑土地
護衛“黑土糧倉”,離不開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姜明委員建議,要積極推進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加快“黑土生態艙”科教基礎設施建設進程。同時,要加強並完善黑土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技術推廣網絡建設、聯網並高效利用黑土地野外觀測(監測)站、加快實施黑土地高端人才引領戰略等,讓“黑土糧倉”穩穩屹立。
(本報記者孟海鷹、鄭智文整理)
楊立強代表——
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統籌各類能源資源,推進能源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新疆油田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楊立強代表建議,要進一步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不斷提高穩產上產和儲備能力,持續攻堅深層、超深層、非常規油氣資源,保持超稠油油田等特色資源穩定供給﹔堅持“油氣熱電氫”一體化發展,加大推動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力度,構建零碳負碳產業鏈,支撐區域全產業鏈減碳降耗增效、拓展升級和“雙碳”目標實現。
(本報記者楊明方整理)
王堅委員——
加快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以數字化轉型更好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有利於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阿裡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委員建議,要不斷營造良好的數字化發展環境,充分調動中小企業創新積極性。政府部門的相關政策、中小企業創新的內生動力,以及全社會數字化轉型的服務能力,三者需要良性互動,形成促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合力。
(本報記者韓鑫整理)
張婧婧代表——
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
“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培養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人才。”江西景德鎮陶瓷大學國際學院院長張婧婧代表建議,依托職業院校加強鄉村工匠人才技能培訓、提升鄉村社會服務供給、強化鄉村青年人才定向培養。探索開展“鄉村工匠”和職業農民職稱評審,將鄉村工匠及農業專業人員納入鄉土專家庫管理,發揮鄉土專家作用,提升職業農民社會地位和社會認可度。
(本報記者朱磊整理)
張聯東代表——
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更加堅定了我們推動制造業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決心和信心。”洋河股份黨委書記、董事長,雙溝酒業董事長張聯東代表表示,洋河股份將始終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積極踐行“鏈主”企業的責任擔當,堅定不移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現綠色釀造、綠色生產、綠色發展,為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貢獻力量。
(本報記者白光迪整理)
萬立代表——
培養涉外法律服務人才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扎實推進,與之相關的國際貿易、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國際商事爭端解決等領域的跨境法律服務需求不斷增長。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雲南省法學會副會長萬立代表建議,要鼓勵具備條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按涉外法律服務業發展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方法,開展多層次培訓,提高涉外法律服務實踐中涉及的境外証據取証、移交、轉換、認証和運用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本報記者張天培、趙成整理)
宋寶安代表——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圍繞‘雙一流’建設,結合部省合建以及做強貴州大學的戰略舉措,我校去年在人才培養、科學創新、教育教學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貴州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宋寶安代表表示,“貴州大學不斷加強與貴州頭部企業的合作,以企業需求作為科研人員的主攻方向。”建議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以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檢驗目標,解決科研、經濟兩張皮的問題。
(本報記者汪志球、陳雋逸整理)
袁方代表——
改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
安徽省馬鞍山市委書記袁方代表建議,建立健全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補貼制度,實施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全民參保計劃,建立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出資的分擔機制,形成統一政策、統一標准、統一系統、統一管理的長護險模式,有效解決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最后一公裡”問題。針對農村養老服務短板,應重視和改善農村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加大資金投入,不斷促進城鄉基本養老服務均等化。
(本報記者游儀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