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黄溪村风景。修水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有一个美丽小山村,名为黄溪村。夕阳下的田地里,桑林披上了金色的光辉。村民方志春钻进桑林,拉低一根桑枝。小花骨朵般的芽苞,正等待着春风的抚摸。
“黄溪村的春天,好像要早来一点了。”方志春喃喃自语。望着夕阳下的村景,方志春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2008年9月。
一
那一年,黄溪村村两委要换届。方志春与乡亲们都觉得,想改变黄溪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一定得请个能人来当村支书。当时,在大家的心头,都盘旋着同样一个名字:徐万年。
在黄溪村,徐万年这个名字有点传奇。十八岁当了村里民兵连连长,年纪轻轻便当上村支书,带着村里两千多口人,开加工厂,办合作医疗,黄溪村的日子节节高。乡里赏识这个年轻人,年纪轻轻就让他当上副乡长。本来干得好好的,谁也没想到,徐万年却突然下海经商去了,经商也干得风生水起,企业资产已经过千万。
可等大家找到徐万年一说想法,徐万年却婉拒了大家的好意:“企业正在上升期,我抽不出时间啊,还是另请高明吧。”县里、乡里轮番做工作,村民们隔三差五就往镇上徐万年家里跑,可徐万年就是不松口。
2008年11月的一个晚上,徐万年家又响起了敲门声。徐万年开门一看,怔住了,门口站着一位八旬老人,身后跟着一帮黄溪村的老党员。
“老书记,您怎么来了?”徐万年惊讶地说。
“我走了十来里路,专程来找你。”
八旬老人是村里老支书方三黄。当初就是他力排众议,推荐年纪轻轻的徐万年担任黄溪村的村支书。拉着徐万年的手,方三黄不肯落座:“万年啊,当初选你就是看重你踏实肯干,责任心强!”
徐万年低头沉默。方三黄眼眶红了:“回来带着乡亲们一起干,让乡亲们早点过上好日子!”
一句话戳中了徐万年的心,眼泪也差点掉了出来。当初母亲早亡,父亲出走,九岁的徐万年跟外公外婆生活,得亏村里人帮衬,才有了今天。送出老书记走了很远,看着那颤颤巍巍的背影,徐万年下了决心。
那一夜,徐万年和妻子匡连英促膝长谈:“看来,我得回黄溪村了。”
“企业怎么办?”匡连英问。
“企业肯定是顾不上了,交给儿子打理吧。”徐万年说。
2008年11月26日,黄溪村村两委改选。徐万年当选村支书,大家嚷着让徐万年说两句。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我当村支书,不领工资、不领补贴、不报费用,三年让黄溪村变个样,五年让黄溪村富起来!”徐万年斩钉截铁地说。村民们连声叫好。
随后,徐万年对全新的村两委班子定下规矩:村干部不得违规插手工程;成立村理财小组,进行财务公开;每月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村干部实行坐班制度,全年考勤。
为了让班子成员放开手脚,徐万年带着大家先后奔赴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参观考察。回村后,大家形成共识:黄溪村必须变。
二
徐万年搬到镇上后,多年没有回过村。如今回来走乡串户,越走心里揪得越紧。
千亩水田变为了“冷浆田”,全年温度不过八摄氏度,谷物只能种一季,收成也大大减少。村干部五年没有发工资,村里负债两百余万元,黄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方小花,连基本的年货都备不起。三个孩子要上学,公公早逝,婆婆多病,一家人无助的眼神,让徐万年至今难忘。
改变黄溪村,必须先让产业强起来!
徐万年做生意走南闯北,朋友结交不少。有朋友建议:可在黄溪村试种吊瓜,亩产效益高。
2009年,在去武宁等地考察吊瓜种植后,徐万年带领村民试种了两百亩吊瓜,当年亩收入达到三千多元,乡亲们很兴奋。可当大家摩拳擦掌准备推广种植时,徐万年却踩了脚刹车。
原来,这一年市场饱和,吊瓜价格坐了“过山车”。有着敏锐市场嗅觉的徐万年果断决定:换产业!这一次,徐万年瞅准的产业,是养桑蚕。
黄溪村养桑蚕是有传统的,祖辈曾以种桑养蚕为生。可如今时移世易,整个黄溪村桑田剩下不过十来亩,养蚕的人屈指可数。听闻又要开始养蚕,大家对徐万年的质疑声四起:“吊瓜种得好好的,搞什么桑蚕?”
想要大家信服,必须让大家看到效益。跑了浙江、江苏等地,徐万年对于桑蚕市场心里有了数,回村找来几户桑蚕养殖户,细细地了解他们的顾虑。
“一没技术,二没市场。”大家坦言。
“如果给你们找技术员,包销路,你们愿不愿意扩大规模?”徐万年问。
“我们愿意!”大家说。
徐万年心里有底了。修水是全江西的桑蚕养殖大县,找技术、找销路都不在话下,要找就找技术强的单位。徐万年将眼光放在了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在修水县的基地。
没想到,徐万年来到基地,刚一开口,基地负责人就摇头:“我们这里是优种培育基地,蚕子如果染上病毒,长大了不吐丝,一旦绝收,我们无法回收,你们也有损失,责任谁都承担不起。”
连续登门几次,得到的都是否定答复。徐万年急了:“我以公司的资产担保,出了问题,所有损失我来赔!”
也许是被徐万年这股执着劲儿打动,基地负责人终于松了口,也表明了态度:技术员每周最多去指导一次,能不能搞得好,还得靠自己!
拿到优质的桑蚕种,徐万年不仅没有松口气,反而压力陡增。这种技术活儿,自己没干过,有多少人愿意养,又有多少人能养好,都要打个问号。
徐万年找来全村党员和养蚕户,算了一笔账:“根据我了解到的市场行情,现在十五斤桑可以出一斤茧,市价最低是十五元钱,一亩地如果出一万斤桑,亩产万元就不是梦!”
最终,有七十户村民同意种桑养蚕,方小花等一些建档立卡贫困户也被徐万年动员起来。2010年,黄溪村二百亩桑地出芽长叶。徐万年不敢怠慢,七十户人家,他每天每户都要去看看。有一次,徐万年去村民车应英家看蚕宝宝,发现盆里的桑叶吃光了,蚕儿到处爬没人管,好脾气的徐万年少见地发怒了,满村找人,从牌桌上揪回了车应英,劈头盖脸地教训一通。事情传开以后,大家养蚕再也不敢怠慢。
终于等到蚕结茧成蛹。按照制种要求,需要分出公母和国外品种杂交,这可是件新鲜事。徐万年请来技术员,就在村委会外的广场上,现场教学、现场分蛹、现场评比,自掏腰包买来奖品。
方小花也在人群中,认真地学着,最后竟拿到了比赛的二等奖。看着认真学习分蚕蛹的村民们,徐万年的心温暖而感动。按照大家的推算,养蚕户户均至少有三万元的收入!
“没想到,黄溪村能把养蚕做得这么好!”蚕桑茶叶研究所基地负责人为之动容。
2011年,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正式把基地放在了黄溪村,派驻技术员,每人分包一个组,指导大家养蚕。黄溪村的桑田面积每年以二百亩速度增长,2014年便达到八百亩,桑蚕养殖户达到一百八十户。
三
找准产业,只是黄溪村蝶变的第一步。在徐万年心中,蓝图一旦展开,落子便坚定不移。
黄溪村东面靠山,崇河绕着村子走了一个弧形,将村子紧紧包裹,只能靠摆渡或绕山路去县城。
要改变这种交通环境,就得修路建桥。
2010年,一条省道从黄溪村旁边修通。徐万年希望将村路拓宽,与省道连通,彻底让黄溪村告别依靠土路与山路出行的历史。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修一座跨过崇河的大桥,徐万年想要修十二米宽。
认准了就得干。“要想富,先修路,黄溪村的未来,是家家都有小汽车。”徐万年说。为了能拿到批文,徐万年每周都要往省里跑,拍着胸脯表态,只需要交通部门批文,不需要项目资金。
“一个村支书,为了全村能够便利出行,不辞辛苦地往我们这里跑,我们难道不该用心支持吗?”最终,交通厅专门拨付了一笔资金,用于黄溪乡村公路建设。
徐万年用个人企业担保,从信用社和银行贷到了四百万元。大桥终于在2011年动土开工,黄溪村沸腾了。2013年1月22日通桥那天,黄溪村如同过年。
经过几年的整体打造,黄溪村面貌焕然一新。村头,十二米宽的黄溪大桥气派非凡,大桥连着硬化路,串联起产业园、养蚕车间、五百多栋连体式独立庭院。沿着崇河景观带静静散步,只见绿树成荫,清波见底。
从家家户户散养桑蚕,到新建小蚕工厂和大蚕车间,黄溪村的养蚕产业不断壮大,村子成为修水县知名的蚕制种基地。从泥泞不堪的土路,到如今大桥大道,蔬菜、茶叶等五大主导农业产业并驾齐驱,五个专业生产合作社先后成立。201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两万元,六十三户贫困户如期脱贫。
2020年12月24日,黄溪村第一次给全村五百位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福利金,桌上摆满现金,老人们脸上都是灿烂的欢笑。
之前黄溪村的桑蚕丝积压了几十万斤,村民们心急如焚。徐万年却在危机中看到了市场行情,贷款两百万元,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建成一个蚕丝加工厂,生产蚕丝被,并通过多方联系拓展销售渠道,把村里产品推向市场。如今,黄溪村的蚕丝被供不应求,短短半年时间,销售额便突破了一千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一百万元。
四
2020年,徐万年在做胆囊摘除手术时,发现肝功出了问题。医生要求必须尽快住院治疗,但是徐万年一拖再拖,用保守疗法控制病情。“你当书记干了一届又一届,如今黄溪村的年轻干部们都能顶事了,你该歇歇了!”匡连英说。
妻子的话让徐万年陷入沉思。村主任方小华、村党支部副书记方耀财等一批村干部已经成长起来,徐万年相信,黄溪村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2020年底,听闻徐万年要退二线,村民心里都舍不得。不过,徐万年也不是一个轻易就肯歇歇的人,他的心还是系在黄溪村。
这一天,上午7点,太阳爬上山顶。徐万年早已踏着清晨的微光,把全村的大棚都转了一遍。棚子里,那辣椒长势正旺,果冻橙、火龙果,都是新引进的品种。冬日里的黄溪村,正孕育着勃勃生机,静待春天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