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做大文章
——赣南医学院落细落实“三全育人”的实践探索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如何把三全育人落细落实,真正构建起一个可操作、有效果的思政工作体系,是一个重大课题。
近年来,赣南医学院立足赣南革命老区丰厚独特的红色卫生文化资源,以培养德技双馨的医学人才为目标,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落小、落细、落地,找到抓手、找准切口,通过传承和弘扬红医精神,开展“三个文明”建设,实施“五个一”活动等形式和载体,从学生看到见、摸得着、做得到的具体事情入手,在全心全意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引领指导学生汲取知识,健全人格,磨砺品德,厚植成人成才根基,提振积极奋进精神,把校园打造成一个向上向善的大集体、一个温暖阳光的大家庭。
以弘扬红医精神引领价值取向
主要孕育于赣南苏区的红医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数红色医务人员用生命铸就的医魂,其蕴涵的“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等特质,是医学院校学生极富针对性的精神教材。赣南医学院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优势,把红医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融入育人全过程,帮助学生确立家国情怀的政治导向,倡导面向基层的价值取向,强化献身医学的职业认同,构建起红医精神引领价值取向的育人体系。
打造基地,提炼精神。学校以原有的校级研究基地中央苏区卫生研究中心为基础,申报成立了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与健康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组织专门力量,收集、挖掘、整理红色卫生文化资源,创建了红色卫生史博物馆。依托这个基地,深化研究,创新理论,凝练红医精神内涵,把红医精神纳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同加强育人规律、教学改革同步研究,深度融合。明确把红医精神作为学校思政教育的必须课程。
融入教材,贯穿课程。赣南医学院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把红医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编写《红医精神概论》教材,将红医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制定教学方案,开设“党史、国史、医学史”“红色卫生”“使命与担当”“仁医之道”等通识课程,把红医精神渗透到医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情感教育中。着力打造优质课程,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出台课程思政方案,将红医精神特质融入各门课程中,全面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实践辅助,拓展阵地。由学校发起,成立全国红医联盟,以红医精神为纽带,在全国医学类院校中建立联系。与于都县、瑞金市等县市联合开展红医精神实践协同育人工作。与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合作进行规范化医师培训,扩大红医精神育人的受益面。创建红医学校,每年从全体学生中择优选拔班级学员,与红色卫生史博物馆学生讲解员培养相结合,培养标杆,树立榜样,成风化人。组建红医精神宣讲队,走进乡村社区,传承弘扬红医精神。以红色卫生史博物馆为课堂,每一名入校新生都要在这里开展入学教育“第一课”。建立中央红色医院旧址、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与健康中国战略研究中心教学研究基地等校内外思政教育实践场所,定期开展红医精神创新实训营活动,创新思政教育实践课堂,加强实践育人。
营造环境,浓厚氛围。为了使红医精神充溢校园,学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红医精神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如开设红医精神大讲坛,邀请红色文化研究专家作专题报告,借助互联网、微信、博客等建立“赣江源”思政网、网上红色卫生史博物馆、“大学生红色联盟”教学博客等。利用学校网站、报纸、广播站、宣传栏等,宣传红医人物、刊播红医故事、弘扬红医精神。在班级中开展红医精神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等。
以“三个文明”建设推动习惯养成
课堂文明让学生回归本位。学习无禁区,课堂有纪律。但我们发现,有的课堂,老师在台上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而学生却在台下潇洒自在、与“机”共舞,一部手机把课堂分成了两个世界,将一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距拉得越来越远。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作出要求,学生手机不得带入课堂。课前,学生将手机调为静音,放入方块形布袋。这个举措,一开始学生不太理解,但坚持下去后,学生从不理解到逐步适应,一种良好的文明习惯逐渐养成。你问我答的课堂氛围 “活”起来、“兴”起来了,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温度、有力度、有情感。
礼仪文明让师生如沐春风。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律己敬人,这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能力。但不少学生这方面比较欠缺。为此,学校决定,培养学生先从最简单的日常问好做起,推动文明礼貌的习惯养成。学校从领导带头、老师做起,通过一段时间的率先示范、言传身教,学生向老师问好、学生互相问好从少到多,进而蔚然成风。一句“老师,您好”让老师变得身心舒畅,感受到当一个老师特有的幸福感;一句“同学,你好”让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校园里,同学之间相互问好,见到老师问候一句‘老师,您好’,这不仅仅是对老师的尊重,更是对知识的敬畏。”学生们说,“老师也会很热情地跟我们回应。”
寝室文明让环境整洁干净。学生寝室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从去年开始,学校以寝室文明建设为抓手,要求学生每天搞好寝室卫生,整理被子和书桌,摆放好室内物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寝室文明刚实施时,有少部分同学有意见,情绪上有些抵触。老师们耐心地引导,寝室是同学们的家,如果家里不干净,天天生活在乱糟糟、臭哄哄的环境里,既遭人嫌弃,又不利身心健康,影响心情。为了推动这项工作,学校在每个寝室都设立了寝室长,采取卫生轮流值日制,寝室的卫生由大家共同来监督。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养成了整理内务、爱护卫生的动手能力和良好习惯,天天生活在清爽的环境中,慢慢尝到了甜头,不用辅导员、班主任来督促,每天主动地把寝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书本等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开心学习、愉快生活。
如今,漫步在赣南医学院黄金校区,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令人神清气爽,“老师,您好”的问候声不断,学生寝室干净整洁、课堂互动氛围浓厚。这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于细微处彰显着校园的文明底色。
以“五个一”活动拓展实践课堂
寒暑期,是大学生走进社会、接触群众、亲近自然的大好时机,也是寓教于乐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好时机。多年来,每到寒暑期,学校都要作出开展“五个一”仁爱教育践行活动的部署。即过好一个健康安全假期、开展一次社会调研(岗位体验)、做好一些家务劳动、拍摄一组有特色的照片、收集一份有特色的民间中药方。
过好一个健康安全假期。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消防安全、实验安全、交友安全、借贷安全等安全教育是学校的常规工作,防诈骗、反传销、反黄赌毒等安全教育也是学校常抓不懈的日常工作。假期,往往是管理的一个空档。为此,学校要求各院系认真开展假期健康安全教育,时刻提醒学生远离这些危险。
开展一次社会调研或岗位体验。赣南医学院学生大部分是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十分重要,只有通过岗位体验,学生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努力的方向。许多学生通过寒假岗位体验活动感触颇深,对于医学这份职业,有了进一步的更深的了解。对今后自己的从医之路,如何走,怎么走,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奠基引路的作用。
做好一些家务劳动。为了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全过程,学校利用假期学生和家人团聚的契机,提倡开展家务劳动。一是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二是让学生体验父母每天劳作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三是让学生通过家务劳动增进和父母的感情交流,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更懂事而感到欣慰,孩子也学会了感恩。
拍摄一组有特色的照片。美育,是一个教育学科,更是一种修养的培养,是精神家园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某种程度上,美育,就是一种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是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打基础的教育。学校让学生寒假拍摄一组有特色的照片,就是让学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收集一份有特色的民间中药方。中华医药博大精深,有着几千年的传承,而医药智慧又深藏在民间,有待去见识、去挖掘。散落在民间的中药方,还有待被发现,挖掘中国医药宝库,任重而道远。学校让学生寒暑假去找民间中药方,既是医学生知识学习的延伸,也是挖掘中华医药瑰宝的责任担当。
广大赣医学子反响热烈,积极响应学校号召,踊跃参与 “五个一”活动, 活动覆盖率达100%。仅今年暑假,全校就有190个班级、8021名学生参加活动。开学后,同学们带着假期生活满满的收获,开启了新的学习旅程。 ( 廖志平 作者系赣南医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