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市珠山區三寶國際瓷谷,無處不散發著國際范的藝術氣息。
4月10日下午,記者驅車來到三寶國際瓷谷,巧遇美國陶瓷藝術家馬特·沃爾森在三寶蓬藝術聚落舉辦個人陶瓷藝術展。展廳內,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景漂”相互交流。而像這樣的名人藝術展,三寶國際瓷谷一年要舉辦近200場。
是什麼讓三寶國際瓷谷成為面向世界的藝術場?
日本籍陶瓷工作者高柳綾緒和丈夫居住在三寶國際瓷谷已達8年之久,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洋景漂”。高柳綾緒讀中學時學習日本茶道,在書本上認識了景德鎮瓷器,從此景德鎮成為她向往的“聖地”。有一年,高柳綾緒所任職的單位組織來廬山旅游,她特地脫離“組織”,到景德鎮走一走。也正是這第一次,高柳綾緒與景德鎮結下了不解之緣。回到日本不久,她與丈夫商量后作出決定,雙雙來到景德鎮租了一棟民房,開始了“景漂”生活。沒想到,這一住就是8年,她的陶瓷工作室“無邊窯”,專門制作宋代吉州窯“天目”風格的瓷器,作品走俏市場。
“選擇三寶,是因為這裡充滿朝氣。”訪談中,高柳綾緒時不時蹦出幾句景德鎮方言,她說:“最喜歡在這裡天馬行空制作陶瓷藝術品,不會有人隨意評判你的作品,也沒人用懷疑的眼光看待你失敗的作品。在這裡有的是被認同、被支持的感覺,讓我敢於去嘗試新的作品。”准備把自己的陶瓷作品推向更寬闊舞台的高柳綾緒,年過半百卻決心繼續當一名“景漂”,她說:“這就是‘瓷’力。”
生於英國利物浦的蓋博天也是與景德鎮“第一次親密接觸”后,便選擇留在了三寶國際瓷谷。在這“漂”了7年,他已經學會了用筷子,學會了用諧音為公司取名。他說:“中國有句古話‘和氣生財’,因此公司取名合器陶瓷公司,合器諧音和氣。”一年365天,蓋博天有360天生活在三寶國際瓷谷,他的“奧司屯庄園”品牌餐具從這裡出發遠渡重洋,走俏海外。蓋博天說:“景德鎮之於我的‘瓷’力,就像我鐘愛一款巧克力那樣,始終不變。”
據介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陸續有國內外的陶藝家、藝術家、陶瓷愛好者前來三寶村觀光、交流、學習,他們為手工制瓷的工序、技藝而吸引,從短期歇腳轉為長期駐留。珠山區副區長黃愛喜介紹,從三寶村到三寶國際瓷谷,“瓷”力越來越強,已吸引3000余名國內外藝術家、創客、設計師會聚於此,形成了大師雲集的三寶陶瓷文化高地和影響力。(吳 強 記者 余紅舉)